电脑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信息化>新基建

专家解读| “上云用数赋智”——“一业带百业”的路线图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5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2020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一业带百业”,既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又带动创业就业,利当前惠长远。这里的“一业”当然是数字经济产业,“带百业”可以理解为“互联网+、智能+”等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工程的延续和升级。疫情期间,传统经济被按了一下“暂停键”,而数字经济则被按下了“加速键”。网上办公、线上消费、在线教育、直播经济等在关键时刻挑起了“大梁”,许多传统行业乘势而为,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寻找新增长机会,初步形成了“一业带百业”的势能。

  事实上,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据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这便是实现“以一业带百业”的操作路线图。

“一业带百业”的动力机制已经形成

  当前这个阶段,我国实现“以一业带百业”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具有雄厚的基础。数字经济的局部优势已经形成。全国已经产生数字化驱动的消费市场,包括电商、实体商业直播带货以及遍及全国的“村播”。电商、直播已经成为“百业”的标配,也是一业带动百业的动力源。

  (一)数字化经济的巨国效应

  我国已经形成全世界最大的单一电商市场,遥遥领先,电商的创新模式也不断产生。学术界在解释这种原因时,称之为“巨国效应”。其背后有四个因素:智能手机的普及、成熟的网上支付、廉价的物流系统以及统一的法律规则。基于互联网的统一大市场释放出内需潜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辗转、腾挪的空间,抹平了东西部之间的“发展落差”,也为激励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

  (二)消费者主权的规则确立

  互联网提升了消费者的信息能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运行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平台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传统行业的经营半径,社会总收益随之增加。

  以直播为例,作为去年最为火热的新兴商业模式之一,直播在商家收益递减的竞争区域帮助商家挖掘了新商机。消费者需求呈现多样化,而商家往往专注单一领域。面对这种不对称性,直播所具有的高效的信息匹配能力,能够有效链接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以及商家供给和产品创新。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预计今年中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5.24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

  直播的一个好处是“所见即所得”,能够帮助消费者建立对产品品质直观的信任感,直播电商在防疫期间迎来新的发展高潮。这次疫情期间,偏远贫困山区受信息、物流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农户面临农产品滞销的困境,而直播成了解决困境最为有效的途径。

  (三)数字化的业态更抗风险

  数字经济是更具有弹性的一种经济形态。在风险来临时,面对不确定性或冲击,具有更强的抗击能力和恢复能力。一方面是疫情带来的线下消费停滞,另一方面是需求积累之下的线上市场复苏,电商直播成为联结“暂停营业”的商家与“足不出户”消费者的核心中枢。

  在实践上,企业也把数字化的主要精力放在抗风险建设上。供需连接是当务之急,尤其在需求不足情况下,借助数字化,保证产销链不断成为重中之重。根据腾讯的调查,在企业计划推进的数字化场景需求方面,营销和服务最突出,分别有58.2%和54%。其次是“沟通/会议”,占39.4%。与关注场景有关的直播、在线支付、官方媒体号等应用受到企业青睐。

“一业带百业”的传递机制尚待优化

  虽然“一业带百业”的拉动机制已经存在,但是向整个经济系统的传递机制依然阻梗。我国数字化驱动的生产体系依然存在短板。近期,针对疫情应对、数字化技术、场景和应用的细化,腾讯研究院完成了从大中到小微1638家企业调研工作,并发布了《疫后企业数字化生存调查报告》,结论有喜有忧。可喜的部分是:其一,企业数字化已较普及,调研的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处于中等以上,超过一半的企业工作流程数字化已在40%以上;其二,大部分企业(60.9%)认为疫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了加速作用,数字化转型成共识;其三,已经数字化的、线上营收高的行业企业,抗物理冲击能力相对强。两个明显的不足是:

  (一)数字技术的应用参差不齐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5G作为最受关注的四类技术,在每个企业的应用差异很大,我国企业还没有形成整体实力。超过一半的企业大数据需求突出,但应用水平有限,只准备在未来增加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和5G的需求度分别为35.1%、28.3%和27%,明显地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境地。超4成企业表示将加强数据中台投入,数字化程度越高越积极。在人工智能方面,依托于大数据的AI分析技术也普遍被关注。

  (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有限,依然需要重点帮扶

  数字经济没有天花板,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释放经济潜力的关键,但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普遍有限,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由于中小微企业是就业主力,当前保就业成为第一位的任务。从经济规律可以看出,资金本能地流向“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其中的关键就是数据和信用问题。如果能实现数据要素全链条共享,就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当然也可以通过资本替代,以数据要素替代资金要素,以准公共产品方式提供企业经营的数字化工具,助力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微企业所积聚潜力将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

加快“上云用数赋智”进程

  数字化转型就是全方位的重构产业链、重塑创新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以数据供应链引领物资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一个链条的8个环节,即“设备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运营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数字化产业园-数字经济生态”。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上云、用数、赋智”三个问题。“上云”是指企业要完成数字化和网络化,企业通过“上云”才能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积累下来,这是“用数”和“赋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链条的前半部分,“上云”是主要的;在链条的后半部分,“赋智”的作用更大。

  (一)“上云”随需随用

  “上云”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管理和经营搬到网上,而是要充分理解数字化的数据流在企业管理、业务经营以及产品创新中的作用,包括如何提高管理、决策和研发效率,如何为业务运营和拓展提供新的机遇,也就是说如何利用数据进行赋能。“上云”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务支持政策,计算和服务模式也进入到了云计算的阶段,也就是把“算力”放在“云”端,省却了用户本地部署和维护的麻烦,可以随需随用。目前无论是办公管理系统,还是业务运营系统,都已经有“云”化的服务。中国的云计算行业发展很快,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企业的信息化门槛,云服务的共享模式和按使用付费也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信息化成本。

  (二)“用数”点石成金

  “用数”是指企业要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建模,及时监测经营管理的运行状态和发现经营管理中的关键规律。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不懂得充分利用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附加价值,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就会大打折扣。关键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集成技术、数据清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如何渗透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去。“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运用,通过多维的数据让产业链高效协同。

  (三)“赋智”降本增效

  “赋智”是指企业在掌握状态和发现规律之后,可以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最终实现降本增效。“赋智”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用数赋能”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数字化生态。数字化生态打破传统商业模式,通过产业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社交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多业态,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充分发掘新内需。

  目前许多地方正在抢滩推进的“新基建”,将为数字化生态培育出厚实的“数字沃土”,为数字经济做大做强,为企业跨界发展、融合推进,爆发出巨大的“化学反应”,增添了全新动能。

  重点解决10个关键环节

  “上云用数赋智”需要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及服务商、金融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通力合作。开展数字化转型需要伙伴行动,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瞄准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引导各方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引导企业提需求,鼓励平台企业开发更多转型产品、服务和工具,强化转型能动性,同时推行普惠性服务,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需要重点解决10个关键环节。

  (一)提炼共性技术,实现云化服务。

  所谓共性技术就是用于解决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过程中普遍问题的技术。由于经营环境的严峻挑战,不能指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技术研发上过多投入,共性技术和服务应该由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或者由企业共同发起的技术研发机构解决。

  (二)成立转型推进联盟。

  同一个园区、行业、供应链的企业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成立行业联盟。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主动对接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产业生态融合,深入理解新的政策,谋求金融机构的投资支持。

  (三)用数据扶持代替资金扶持

  在转型联盟提出需求以后,政府可以将通用性平台的服务、算法服务等通过打包的方式,招标给私营部门,再由私人部门以租形补偿,以准公共品服务提供给转型企业。同时,保证数据共享开放、数据流通机制畅通。

  (四)发展各种转型中介。

  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源社区、示范工程、试点推进、数字孪生、金融供给等都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等应该联起手来、快速决策、共同推进,这是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

  (五)倒逼中小数字化转型。

  应强化大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数字化带动作用,进而带动数字化产业链的建设,从而倒逼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各方面通过普惠性服务,打通、激活更多的“沉默”数据,加速大数据产业链上企业的“相互赋能”“交相辉映”,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六)专业产销直供平台。我国的不同行业发展非常不平衡。

  需要扶持信息撮合、交易结算、物流配送、融资等综合服务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特别是农业领域,应该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通,发挥数据龙头企业拉动作用。

  (七)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数字供应链引领物资供应链、技术供应链、资金供应链、人才供应链,形成供应链协同和产业共振,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八)无人经济实验区。

  在一些产业园区、旅游景点,可以开展无人工厂、自动驾驶、无人配送、无人公共服务的实验,并在实验基础上不断完善无人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

  (九)基于区块链的灵活用工。

  建立适应跨平台、多雇主灵活用工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政策制度,与个人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多点执业模式。建立满足灵活用工、共享员工需求的服务平台。并探索区块链应用,将个人的职业信用行为、三险一金等记录在区块链中。

  (十)共享生产资料。

  企事业单位开放设备、能力、工具等方面的资源,与社会实现共享。探索实施“所有权国有,使用权开放”模式,特别是国有企业开放闲置资源给民营企业有偿共享的模式。

  四年前,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四年来的实践证明,特别是抗疫和复工复产过程,充分说明了数字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
Baidu
map